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商品購買上限為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當月特企
<音樂會,一定要有名字嗎?>
翻開藝文活動的訊息,不論是節目種類豐富的兩廳院節目手冊、巧思迸發的各樂團樂季手冊,抑或經過精心揀擇方得呈現的《MUZIK》音樂會特選,您最先注意到的是每場節目的時間、曲目、演出者?還是它們看似正經八百、讓人頗費躊躇,又時而天外一筆、引人會心一笑的各色標題呢?
本期特別企劃,我們就要從大家幾乎已經習以為常的「音樂會標題」入手,在欣賞諸多標題蘊涵的遐思之餘,更要進一步溯及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與脈絡,並與國外節目類比、探求這種另類的「臺灣現象」意在言外——非只關乎演出,還涉及樂團行政各個層面——的回音。
謬斯碎碎念
體驗意義
最近剛閱畢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這本書,是年輕的天才神經外科醫師保羅.卡拉尼提在生命的最後,用文字省思他不到四十年短暫生命的意義。這本書有很多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地方,而其中最讓我思索再三的,是他回憶當他大學要決定未來方向時,思考到底是要「研究意義」,還是去「體驗意義」。
前不久正巧也和一位極為優秀的工作夥伴聊到類似話題,他從小就是成績拔尖的學生,一路到大在所有領域中都是領先者,但他也觀察到,他的許多同學或許求學成績不佳,但在成長後依然能成為社會成功人士,而這些人的共通點,就是他們都花費了很大部分的時間,在書本以外的地方。
當然,這樣的舉證是不能極端化來看待的,我相信成功的人士,在某種程度上,都在「研究意義」和「體驗意義」這兩者之間,找到了一種平衡。
MUZIK No. 117閱讀焦點
1. 林衡哲音樂札記: 孤獨的歐洲音樂夢幻之旅(林衡哲)
在台北的國家音樂廳經常有機會聼到莫札特最後三首交響曲的演出,但是在瑞士琉森第一流的音樂廳,聼巴倫波因這位第一流的指揮,和「西東合集管弦樂團」精緻而和諧的演出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,也算是值回票價。
2. 音樂藝開罐:百老匯 音樂劇的擂台(林采韻)
當今紐約百老匯最紅的音樂劇,莫過於《漢彌爾頓》(Hamilton),去年東尼獎提名16項囊獲11項不打緊,想要看到現場演出比登天還難,以正常管道買到票的機率幾乎是零,荷包飽滿一點可試試高貴的頂級票券,但不好意思,有錢也是要等。今年11月《漢彌爾頓》即將前進倫敦西區(THE VICTORIA PALACE THEATRE),售票元月啟動,結果當然是反應良好。《漢彌爾頓》的叫好叫座化為票房收入,2016年的表現約1.05億美元,以匯率31元換算為32.55億台幣。
32.55億台幣,乍聽之下的確是天文數字,但以音樂劇產業的角度,劇作某方面就是產品,如此產值證明,產品的市場性以及背後可觀的投資報酬。
3. 雙響炮: 曹秀美與卡拉絲(周凡夫)
撇除政治的迷霧,看看曹秀美這次藉著卡拉絲(Maria Callas)逝世四十周年來向其致意的巡演設計,那確是很有市場觸角的做法:但儘管曹秀美現今炙手可熱,儼然是當今亞洲頂級歌劇女神,但時代不同,際遇不同,實難攀比,亦不應攀比。卡拉絲1977年9月16日在巴黎逝世時,年僅五十三歲,便結束她在歌劇藝術上輝煌且傳奇的一生。她在音樂事業上成就輝煌,但多段婚姻失意,和母親關係一直都未能修好,緋聞傳說不絕;她的歌聲及演技將歌劇王國意大利征服,崇尚「美聲唱法」(bel canto)的意大利歌劇,幾乎全是她在舞台上表演的劇目,很多人視她為歌劇的化身,是歌劇女神(La Divina)。
出版日期:106/03/01